查看原文
其他

视频 | 现编现卖!他,60多年只干竹编这一件事,这门手艺就要失传了!


 綦江微生活·故事

—Qijiang Story—

《綦江人的一天》第十九期

 60多年只干竹编这一件事



杨启荣


今年71岁,8岁开始跟着父亲学编竹器,60多年来,竹编已经成了他生活的全部。


               8岁开始学竹编



“我父亲就是这一带出了名的蔑匠,我的手艺都是跟着我父亲学的。”近日,记者在中峰农贸市场竹编店见到杨启荣时,他正在为一顾客量身定制蒸子底,蒸子底尺寸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杨启荣说,他的竹器都是现编现卖,大多数都是为消费者量身定制。


清溪河从中峰镇蜿蜒流过,两岸的竹子成片成林,是天然的竹器原材料。因此中峰镇的竹器产品远近闻名,深受村民青睐。



杨启荣的父亲就是中峰镇周边小有名气的蔑匠师傅,因为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原因,杨启荣8岁就跟着父母学蔑活儿。


“我小时候编竹器纯粹是觉得好玩,天天都看见父亲坐在堂屋里编竹器,就好奇地跟着学。”杨启荣还记得自己编的第一个竹器是一只装鱼的笆篓,清溪河水质好,鱼儿多,一到涨水,很多小鲫鱼就浮上水面,他和小伙伴就用笆篓在河里捞鱼。那时候他只会编笆篓,有时候还会在笆篓上编一些鱼儿图案。父亲说他有竹编的天赋,就把所有的手艺传给了他。


                    蔑竹画受赞美




十八九岁时,杨启荣就和父亲一样,什么竹器都能编了。不管编什么竹器,只要看父亲编一次,他就能掌握基本技巧。


“那些年做竹编也是为了有一口饭吃,那时候,农村里的竹器多,篾匠师傅生意好,挣的钱也能让全家人生活过得富裕。”杨启荣说,那时候,像竹篮、竹筐等生产生活用品都很受欢迎,农村人的生活用品大多是竹器品。

最让父亲夸赞的是,不管是什么样的竹器,杨启荣都可以在竹器上编图案。他充分利用竹蔑原色的深浅程度,在竹蔑上编出好看的图案。




杨启荣还对竹蔑进行改进,将粗蔑变成细蔑,再配上花卉、动物之类的图案,美观大方的细蔑竹品很受欢迎。竹蔑精细,编制图案时也特别费时。相对来说价格也比普通的竹器要贵一些。最让村民青睐的是,杨启荣还能根据村民的喜好量身编制图案,即使价格贵,村民也喜欢。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杨启荣编织的竹蔑图案非常受欢迎,还在县里获过美术奖。城里来的画家说他编的图案叫“竹蔑画”,是难得的民间工艺美术品,要他继续发扬光大。


                       想收一个徒弟


“以前编竹器是为了挣钱过日子,现在编竹器,除了挣钱,更多的是难舍那份情结。”店里堆了许多杨启荣编的竹器,小到装花椒的竹篓子,大到装几十斤的背篓。他天天都在场上现编现卖。


他说,编了60多年的竹蔑,已经没办法割舍了。现在他的一儿两女都在城里工作,按说他已经是衣食无忧了。几年前,儿子要接他进城享受生活,但被杨启荣拒绝了。“进了城,我就不能再做竹编的活儿了,我真的不想去。”



“我有很多竹编绝活,很想找个接班人传下去。”杨启荣还想收一个徒弟,但一直没有找到这样的人。


一位进店买竹器的农妇说,杨启荣编的竹器扎实又好看。上周她在这里为城里的亲戚定制了一个花篮。“真漂亮,我姑妈一定会喜欢。”农妇捧着花篮满心喜欢,连声说道。


记者在店里看到了杨启荣自制的工具。杨启荣拿起其中一个工具说,这是他父亲留下的已经有40多年历史了。


杨启荣伸出他满是伤痕的手告诉记者,这些就是编竹器的见证,从小到大,这双手不知道被竹蔑割过多少次。


“老人家,你竹编是应该戴上手套。”记者说。


“戴上手套,手就不灵活了,手不灵活就编不出好看的竹品。”杨启荣说:“不管干什么劳动都是在付出代价的,哪有劳动不流汗水?”




编辑:杨帆  审核:孙振营   总编:孙萍
来源:綦江微生活 | 文:张学成 图:周媛媛  视频:陈恳 周媛媛

法律顾问单位:重庆永登律师事务所丨法律咨询热线:023—48617210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后台联系我们删除。




小编精选推荐温柔点戳我

綦江人都在看

点击图片,发现更多新鲜的「綦江城事」

凡转载綦江微生活原创及专栏文章请开头标注完整来源和文末附上以下二维码,未经授权转载,统统关小黑屋啦!


綦江本地生活资讯微信平台

新闻线索请拨打:023—85888334

新媒体广告合作电话/微信:17726296351、13637895655

爱我,请给我好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